(冯勇斌家养的本地黄牛)
时入初秋,太阳一出来便让人觉得热,冯勇斌大清早起床,匆忙洗漱一下,便将自家牛舍里的黄牛全赶到后山放牧,随后开始下地割草、清理粪便、消毒牛舍等工作。
8月16日,走进新化县枫林街道黄龙村远大片,不时会看到山脚下、田埂边三五成群的黄牛,它们或悠闲地晒太阳,或静静地吃草,牛脖子上挂着的铃铛不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,好一幅田园牧歌美丽画面。
“冯勇斌家现存栏黄牛16头,牛肉价格每斤40多元,养牛效益很不错,他这个人脑瓜子活,人勤快,吃得苦,霸得蛮。”在村道边上,黄龙村支部书记贺代平介绍。
时间回溯到5年前,当时冯勇斌患腰椎骨折,妻子刘梅在家务农,夫妻俩靠耕种田地、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,两个儿子都在上学,可愁坏了这个要强的中年汉子。
2014年4月,经民主评议公示,冯勇斌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,枫林街道党工委书记龚国旺成为他的结对帮扶责任人,龚国旺与驻村工作队、村干部一道,多次上门宣讲扶贫政策,因户施策倾情帮扶,建议他养殖本地黄牛,并联系畜牧部门进行技术扶持,此举激发了冯勇斌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。
说干就干,2015年初,在结对帮扶责任干部和村干部的引导下,冯勇斌争取到金融扶贫小额信贷资金4.3万元,开启了养殖本地黄牛的产业发展路。
他用2万元在自家房屋旁搭建一间100平方米牛舍,余下的钱购买4头小牛回来养殖,另外还种了2亩地的草料。
创业初期,冯勇斌清楚地知道,只有养出来的黄牛品质好,才会带来好效益。因此,他一直坚持不喂任何饲料,以山上放养、田地种草、割草喂养为主。
“我干不了重体力活,外出打工又没什么技术,但我有一双手,有国家的好政策,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怕。”在谈到创业初期的想法时,冯勇斌说。
2016年底,存栏黄牛发展到10头,初步形成集“养殖、销售”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。2017年又申请了部分产业奖补资金,他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2017年底,冯勇斌养殖的本地黄牛出栏4头,收入4万多元,本地土牛肉很受市场欢迎,供不应求,多人上门选货。再加上妻子刘梅在电子厂的务工收入,当年顺利摘掉“贫困帽”。
经过四年的摸索总结,冯勇斌的养殖技术更好了,养牛经验更足了, 他非常注重做好防疫、消毒、治病、催肥等关键技术环节,养好牛来“发牛财”,让他看到养牛“钱”景一片光明。
在养牛事业中,通过政府帮扶“输血”,逐步过渡到养牛“造血”,现在他又做起“牛贩子”生意,一边买一边养一边卖,每头牛至少要赚几百元。他还和“牛伙伴”一起到新邵、隆回等地买牛,又把牛贩卖到周边乡镇,牛生意做得稳稳当当。如今冯勇斌家的本地黄牛存栏16头,今年计划出栏6头,收入在6万元以上。
“主要通过电话联系、朋友介绍、微信,这是我做牛生意的主要信息渠道。”在谈起今后的发展,冯勇斌感慨地说,“搭帮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,还有帮扶干部的关心,让我脱了贫,今后我要撸起袖子加油干,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。”
从过去的贫困户到现在的养牛专业户,从最初养牛4头到如今年出栏20余头,从保本销售到年盈利6万余元,他不等不靠,自立自强,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,冯勇斌因此被评为枫林街道“人穷志不穷,脱贫靠自身”先进典型。
如今,冯勇斌脱贫靠自身的创业故事在辖区成为贫困户争相学习的榜样,他还经常给周边爱好养殖的群众传授养牛经验,希望与乡亲们一起努力奋斗,逐步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路。(通讯员 邹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