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县开展脱贫攻坚以来,全县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。
不少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不少困难群众的生产、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,开始走上小康幸福的生活。
一顶贫困帽,就像一棵摇钱树。戴上“贫困帽”,确实能带来不少的“实惠”。
但在各种扶贫项目、扶贫政策的支撑下,亦有少数困难群众存在“等、靠、要”的思想,甚至还存在“再多等一等”、“再多要一点”的想法,想尽千方百计、费尽各种心思,争当贫困户、争吃贫困低保。
而对于自身的贫困状况,他们却从不想方设法去改变;对于自身的贫困原因,从不从更深层次去思考,天天躺在贫困的“功劳簿”上睡大觉,冬暖夏凉,旱涝保收。
由于工作关系,我与许多贫困户打过交道。
有一些贫困户家里确实穷,上有年迈且满身是病的父母,下有背书包上学的孩子,要发展没资金,要致富没出路。
面对这样困窘的家况,如果没有志气,确实容易陷入自甘坠落的思想怪圈。
还有一些贫困户,年青力壮,有一身好劳力,也能打工攒钱。
但每每辛辛苦苦攒一些钱回来后,不是打牌,就是买六合彩,结果年年岁岁花一样,年年打工年年穷。
在他们的思想深处,既有“我这辈子就只有这样了”的消极思想,也有“以贫为荣”的怪思想。
“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,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。扶贫先要扶志,要从思想上淡化‘贫困意识’。不要言必称贫,处处说贫。”
1988年9月,习近平在到任宁德3个月后写下的第一篇调查报告《弱鸟如何先飞——闽东九县调查随感》中,就对这样一种现象给出了有力回答。
虽然近30年过去了,但警醒之意犹言在耳。
许多贫困村、贫困人口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、帮而不富、助而不强,正是因为缺乏一种穷则思变、人穷志不穷的精气神。
对这样的贫困户,哪怕扶贫工作队付出百分的努力,也产生不了十分的效果。
没有了改变自身命运的这种精气神,即使有朝一日暂时脱贫了,也终有返贫的一天。
所以,更重要的是,要树立贫困户的信心,坚定他们的决心,从内心骨子里,把他们思想的“穷根”挖掉,实现“帮我脱贫”到“我要脱贫”的转变,实现“要我富”到“我要富”的转变。
十年前,吉庆镇油溪桥村是一个省定贫困村,除了油溪河漂流起点位于该村外,村里可以说一穷二白。
但村民们穷则思变,不怨天尤人,不等不靠,在新一届村支两委的带领下,扑下身子,一心一意谋发展,专心致志搞建设,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,硬是从穷山沟里挖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致富之路。
如今,你到村里一看,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,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,搞基础建设、建产业基地、树文明新风,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油溪桥村的这种愚公精神,值得我们所有的贫困村学习,也值得我们所有的贫困户深思。
“没有比人更高的山,没有比脚更长的路。”只要我们万众一心,立下愚公移山志,咬定目标、久久为功,驰而不息,就一定能搬走“贫困”这座大山。
所有的贫困群众都应该坚信:贫穷不是天生的,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。
只要是志坚者,就从不以脱贫为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