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水江游客在体验舂糍粑
新化山区巨型糍粑模具
印糍粑
印好的糍粑
2月7日,新化县天门乡树溪村伍小霞家,迎来了冷水江市10余位游客,游客们和农家乐老板伍师傅一家,煮糍粑,舂糍粑,印糍粑,然后是烤糍粑吃,体验了一把梅山深厚的农耕文化的奇妙。
今年的春天来得早。舂糍粑,挂腊肉,蒸甜酒等,都是庄稼人过年前必须做好的功课。城市渐行渐远变味的春节风格,与醇香“原味的乡愁”一比而显得逊色,这引起人们不自觉地一次次去回顾,“上山下乡”,寻味乡情不经意间也就成了一种时尚。
糍粑,也就这样出现在人们的视里。
静谧的山村突然响起打杵声,不须近看,就可想象几个彪悍的男子,脱了厚厚的袄子,挥着粗壮的胳膊,用力挥舞着木杵,捣打着糯米粑粑(此时还不能叫糍粑)……整个村庄,充满了浓密的糯米香气。
“糯米饭,就石槽中杵如泥,压成团形,形如满月。大者直径一尺五,寻常者约四寸许,三至八分厚不等。”这是梅山乡土志书中有关糍粑的记载。
糯米是来自新化梯田中的优质稻谷,沙田中者最佳。糯米晒干去,泡湿了,放进黑色的木甑,在柴火灶上猛火蒸。
蒸饭,是很有讲究的,一定要香,要熟,新年的喜气和吉祥,都是靠它来祝福和暗示的。起锅,两个壮汉,一人一边抬上甑把,快步跑进院落,把糯米饭倒进一个巨大的祖传的石臼里。
石臼外表做工粗糙,但内壁光滑,宛如乡村婆娘们的性格,粗中有细。两条粗壮的汉子举起手腕粗的枣木大杵,呼儿嘿哟地打起来。
两个大男人站在石臼边,前弓后箭左右开弓,像武术,像舞蹈,又像村中年底的一次群体的狂欢。观看的人多,干活的人少,男女老少,围着一大圈,指指点点,男人,在这里可以施展自己的体能,展示自己的大力和健美……
糍粑舂好了。男人赖在一边喘粗气,心灵手巧的妇女上台了——印糍粑。大糍粑每个可以做1斤米,称为拜年粑,或者叫爷娘粑,是新婚夫妇回娘家的礼物,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比天地大。小者约1两,糍粑上印有花,有“梅花喜鹊”,有“龙凤和鸣”图案等,糍粑中点上红色的小点,洁白的糍粑中突然出现惊心动魄的红,这都是象征“新年如愿”、“五谷丰登”的意思,显示农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糍粑有几种吃法:柴火灶上烤着吃;甜酒煮糍粑鸡蛋,放白砂糖;猪油炸糍粑等。
1月份,中央电视台7台播放了《美丽中国乡村行/新化美味寻奇》,第二天上午,天门乡古树山庄老板曾永红,就接到了广东游客的电话,说要来20余人,和曾永红一家过一个快乐原味梅山风味的新年。这,对于曾永红等新化的村民来说,无疑是一种天大的新闻和喜事,新化奇异的“年味”和糍粑、腊肉等特产,居然能够走出大山,进入沿海城市的眼界中。
春风中,青草青了,红梅红了,一切都是那么美好。你听,哪家的舂糍粑沉闷的捣杵声又传过来,这家香香的甜酒味道洋溢在村子的上空。红对联贴出来了,红灯笼挂起来了,你看,外地牌照的小车一溜溜开进了小山村,这,有在外边捞世界归来的游子,也有寻味梅山风味的游客……
让人感觉,2015年的年味又有哪些不同呢?(编辑/姜友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