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驿道
村落湖泊
油溪风景
通讯员 曾周玉 特约记者 邱向明
睁眼看花 伸手摘果 荒山变绿
1月12日,记者来到新化县油溪桥村。看到荒山路边,屋前屋后,全部砍去了茅草杂柴。村支书彭育晚说,“该村山地绿化面积达90%以上,2014年剩余的500亩旱地和荒山,村里进行了整体规划,与新化经果林产业有经验的单位进行开发合作,免费提供我们的技术。现在村民都在砍杂草,在河岸、村庄中将种植大量的名贵树木,比如红豆杉、桂树、银杏等,达到‘睁眼看花、伸手摘果、下田有鱼、山地绿化’的效果。”
在铜锣湾组看到,一台挖土机在村民的指挥下,在菜地、玉米地里开挖树坑,宽一米多。彭育晚说,“我们今年将新添500亩水蜜桃、柚子树等水果基地,到了春天将成为真正的桃花源,成为美丽的梦境。”
据介绍,该村统一规划,挖土机挖坑,技术、树苗、化肥都是村部免费提供的。
种养产业结合 开启农民致富路
2013年11月,娄底新闻网对该村以《油溪桥村:村民自筹300万为稻田“美容” 描绘生态农村》进行了报道,村民自筹300余万元硬化田坎,为稻田养鱼、养鳖提供了集约化管理模式。
油溪桥村属典型的石灰岩干旱山区,自然条件较为恶劣,旱田面积达85%。“下一天雨涨洪水,旱三天就急死。看到油溪河的水从山脚下流过就是不能用。”彭育晚指着油溪河说。面对部分人认为农业投入大,抛荒严重,部分农田、土地、山路自然毁坏严重,无人管理的局面。“村里大面积改善稻田,加固田坎,实现种养产业结合,提高了村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。”
“那么,这300亩硬化了田坎的稻田,经过一年多的实际检验,效果到底怎么样呢?”这也是记者此行目的之一。
在戴家排、吴家湾、铜锣湾等地看到:所有的稻田蓄上满满的水,养着田鱼和鳖甲。有的村民正在田里用树打架子和盖塑料布、网罩。“今年我们的田鱼,最大的每只半斤重,亩产100斤左右,每1斤鱼最高价卖到35元;亩产1300斤水稻,一亩田可收入约4500元,一般是游客或饭店老板上门买鱼……全村稻花鱼收入80万。”
“油溪桥稻花野鱼,是我们的品牌。”彭育晚得意地说。鱼种来自油溪河的野生鱼种,村里统一到河中取种。春夏之间,砍一些柏树枝放到河里,等野鱼下仔后,在湖中统一孵化,集中养殖一年,再把“老口子”放到各户的稻田中。村民自己去河里找苗孵化的,补助200元钱。
改变观念 不等不靠
油溪桥村是“全国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模范协会”村,旅游资源丰富的行政村。记者在村务中心宣传墙上看到:该村位于新化北部,与新化、安化县城相距40公里,是油溪河漂流的起点站,有清代石拱桥、古烽火台和湘安古道等景观。奇山异水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这里的开发价值。
据彭育晚介绍,油溪桥村有申报“列入县政府特色旅游项目”的设想,突出山村风俗、名胜风景的开发,打造旅游强县中的后花园。为了进一步搞好本村的基础建设,“油溪桥村干群‘不等不靠,观点改变,精神脱贫’”是最重要的。
新化成为全国重点旅游开发县后,油溪桥村努力去完成自己的工作。记者在有260年历史的油溪桥上看到,10多个村民在此施工,补修古桥,拓宽了桥头停车场面积,补栽樟树。
“‘文革’时期毁坏的石狮子和修桥碑,以及通汽车后对古桥带来破坏,迫使我们去维修古桥,我们村里没有闲人,无论冬夏都在工作。村里集资20万元,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,修好了古桥引桥的石栏、两端的石阶等,新添桥下观光台和通道,对遗失的石狮进行补充。在桥头的石山上将建一座宝塔。连接古桥的狗狼岩,有1500米长的古驿道石板路,将进行维修,“准备喊5、6个村民,花一年的时间去维修古道。再修好明代的烽火台,做好油溪电站的水上乐园、和通往50万年前的石臼遗址的规划,以古桥为主体,连2个古茶亭,从而打造一个新的现代化的旅游村。”(编辑/姜友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