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奉一兴右脚伤残)
(奉一兴引领合作社社员复垦土地建中药材种植基地)
(大学生进奉一兴中药材种植基地实习)
奉一兴,45岁,残疾人,新化县奉家镇渠江源村腊树坪组农民。他家2014年被村里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他2016年创办“新化县渠江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”,担任理事长。他2018年主动退出贫困户行列。他的合作社已经带动社外11个贫困户种植中药材,使他们全部脱贫。
“身残心不能残”
渠江源村的腊树坪,又名岩山底卡,山陡石头多,出门就爬坡,是个贫困地方。奉一兴只有两兄弟,他是哥哥,成家初没有分家。为了摆脱家庭贫困,他结婚后就外去打工。2010年,在城步县打工抬机械的途中受重伤,右小腿粉碎性骨折。他以为问题不大,接受了老板3万元一次性了结。岂料,治好后不到一年,连接拢来的骨头发炎,疼痛难忍,大有烂掉右脚之势,他不得不再次进城手术。可这次手术,竟花费了十多万元!
为了不拖累父母和弟弟,他对爸爸说:“我想分家,自已还债。我身残心不能残,我想我会有能力还清债务的。”爸爸含泪答应了他的要求。
另立门户后,他拖着一条伤残的病腿,带着妻子进地里种植中药材金银花。他风雨无阻,每天进地里劳动。因为右腿难耐压力,他每劳作几十分钟就坐一会儿,坐一会儿又劳作,每天坚持劳动不少于八小时。2012年春,他的金银花生产基地发展到过20亩。
但是,不久之后,他的右腿骨又发炎了!剧痛难忍时,在妻子的劝说下,他又进行了手术。这次手术又花了十多万元!家里债台真正高筑了。他对妻子说:“我的心没有残!我会靠山吃山还清债务的。”妻子笑了:“我也有一双劳动的手,能帮助你。”
真是“屋漏偏遭连夜雨”呀,他妻子的二胎为宫外孕!妻子的手术费又花费了两万多元。妻子说:“我不外去打工不行了!”他含泪同意了妻子的要求。从此,妻子一直在外打工。
“不等不靠不丧志”
2014年,在自已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,奉一兴一家被村里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对此,奉一兴既高兴又难过。高兴的是党的政策好,难过的是自已成为被扶助对象。在他的心里,在那么好的农村政策面前,被列为贫困户不是光彩的事。
扶贫工作队负责人和村干部前来慰问,他忍不住流子泪。他拉着扶贫工作队长的手动情地说:“我很勤奋,会不等不靠不丧志的,会继续走发展种殖业致富道路的。”
这一年,金银花滞销。这样,看着几万元的金银花收入打了水漂,奉一兴流了泪。他三次手术没有流泪,但这次流了泪。回忆这次流泪,他说:“是因为破灭了我的脱贫梦啊!好在我没有毁掉金银花基地,如今又发金银花财了。”
政策好,只要不是丧志族,自有新的脱贫梦。2016年,新化县推出了政府贴息的小额贷款扶贫政策。听到这个消息后,奉一兴再也睡不着觉了。他决定贷款5万元,种植中药材。种什么中药材,如何抗风险,他想了很多很多。他决定种3个以上品种的中药材,约父老乡亲一起种植,增强抗风险的能力。不久之后,他得知县里出台了办合作社的文件,便断然决定办合作社。他没有丧志,且有智慧。他立即约奉孝电、奉灿球、奉孝满、奉云球办了“新化县渠江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”,他任理事长。
“我们办合作社也是不等不靠政府补贴,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,实干加巧干。”合作社建中药材基地,采取股份制,5个股东,每个股份入股资金5万元;流转了168.6亩荒芜田土,全部开荒,都种上了中药材,其中百合15亩,玉竹50亩。
“父老乡亲们需要带头人”
奉一兴回忆:“我们开荒时,请了人做工。给我们做工的人,都是没有条件外去打工的老年人。记得奉孝礼对我说,‘我也想入股,就是没有钱’,我听后,老是记着这句话。一天晚上,我忽然想起父亲教给我的的家训,‘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已’。我豁然开朗,决定帮助他们。”怎样帮助身边的贫困户,奉一兴立即召开了合作社社员会议。
会上,奉一兴作了主旨发言。大家对他的发言进行了讨论,最终形成共识:一是吸收非贫困户入股,采取连片管理分户经营的方式管理,二是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中药材种子,回收产品。会上确定了帮扶奉孝礼、奉孝树等1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。
对于奉一兴来说,种植中药材只能成功,决不能失败。而无论那种中药材的种植,技术的含量是很高的。他说:“脱贫刚有种植基地是不行的,还得有知识,懂科学技术。我脚残不能站很久,但能坐车。一次,县里办种百合的学习班,我便主动去了。”他主动担任了合作社的技术员,先后共参加过县镇种植学习班5次,过400课时。生产过程中,得到镇县的技术指导,还得到大学生的暑假科技扶贫。正因为如此,今年的极端天气下,他们社员的中药材长势喜人。
2018年,“新化县渠江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”发展到有社员31人,中药材基地过3200亩;年收入过80万元,其中奉一兴家收入过10万元;奉一兴还清了5万元小额贷款,还申请摘掉了贫困户帽子,合作社扶助的奉孝礼、奉孝树等1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全部脱贫。
如今,奉一兴继续担任合作社理事长,继续既当爸爸又当妈妈,让妻子打工,自已带儿子。他儿子今年下学期读初二。他说:“在政府的帮助下,我建了新房。我虽然还欠些债,但我有估价过二十万元的中药材未出产,抵债足足有余。我一个残疾人,有自已的产业,还能帮助父老乡亲们奔小康,我快乐,也感到幸福。我感谢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。”(通讯员 杨亲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