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湖更名去地产化到万科调整企业发展定位,在年报发布季,房企们也在不断释放转型的信号。更名背后战略调整是房企从单纯以“地产”为主,向多元化、多业态发展的思路转变,例如增加物业、租赁等多个板块。正如万科董事局主席郁亮所说,中国房价单边快速上涨的时代已经结束,站在新时代的门口,房企必须要做出改变了。
战略调整
房企更名渐成热潮。最新的一起房企更名事件发生在3月23日,当日龙湖地产发布公告称,建议将公司的英文名称由“Longfor Properties Co. Ltd.”更改为“LongforGroup Holdings Limited”,并将公司的中文名称由“龙湖地产有限公司”更改为“龙湖集团控股有限公司”。
业内人士指出,传统地产在当下已无法涵盖房企开发商的全部业务内容,龙湖此次更名的目的是为了撤去“地产”标签,转而迈入多元化产业发展之路。对于更名,龙湖地产方面也曾明确表示,该集团现已涵盖地产开发、商业运营、长租公寓和物业管理四大主航道业务,新公司名称更加符合该集团的长期业务策略。
在龙湖之前,恒 大、万达、远洋、正荣、朗诗、雅居乐等多家地产公司也已加入改名的行列。值得注意的是,无论更名早晚,淡化“地产”二字是这些企业在选择更名时表现出的共有特征。
朗诗绿色地产去年12月18日曾对外披露,计划将“朗诗绿色地产有限公司”更改为“朗诗绿色企业股份有限公司”。朗诗集团董事长田明对此表示,企业更名是朗诗转型升级新战略的必然结果,但地产依旧是公司核心业务之一。
在某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,更名频现与房企自身的战略调整有着直接的联系。“很多企业不单纯强调地产业务,为的是更好地实现综合化或复合化地产业务的发展,比如说在商业地产、租赁业务、地产创新等方面发力。这也说明房地产市场正处于阶段性的调整。”
更名背后
阶段性的调整也得到多家房地产企业的认同。在3月27日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,郁亮便对此做了详尽的阐述。他总结,中国房价单边快速上涨时代已经结束了。“如果房地产企业还有地就买,不看价格的话,那么之前怎么赚的钱之后就怎么还回去。房地产企业需要把自己看成制造业、服务业,要靠双手劳动赚钱,不要再去想靠不动产价格上涨来赚钱。”
郁亮将此称之为新时代,而就在前一天的恒 大业绩发布会上,恒 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也为恒 大赋予了“新恒 大”概念,他描绘的“新蓝图”是,站在新的起点上,恒 大将更加注重有质量的增长,例如到2020年负债率将降至行业中低水平,这就是具体任务之一。
房企们在这一点上正在形成共识,因此更名背后意图也变得清晰。行业人士总结,当前更名的企业基本分成两种:一种是扩大业务、多元布局,由“地产”升级为“集团”。其中,以恒 大、龙湖等规模房企较富代表性;另一种则选择是淡出地产行业。如华业地产更名为华业资本、宜华地产更名宜华健康、运盛实业改名运盛医疗、中润投资改名中润资源等。
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,房企频繁更名的背后,实际上暴露出了传统开发模式“增收难增利”的发展窘况。某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,2016年百强 房企净利润增长率低于营业收入增长率10.6个百分点,土地成本高企致净利润率同比下降0.5个百分点。尽管当年的房地产销售规模创新高,但行业“增收不增利”现象依然凸显。虽然2017年以来房企盈利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,但业内人士分析这一现象是短期表现,近几年的高地价导致房企利润空间被压缩,预计未来利润空间仍会缩小,“增收又增利”的现象不可持续。在此情况下,不少房企选择降低地产板块的业务比重,并寻求带动企业利润增长的新产业。
多元出路
多业态和多元化也正在成为多数房企共同的选择。在近期密集举行的上市房企业绩说明会上,布局长租公寓、增强物业板块的盈利能力成为房企的必答题。
在郁亮看来,行业进入新时代,房企要告别旧思维,在此思考之下,万科战略升级为“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”变得顺理成章,定位的落地分散到了住宅、商业、物流、物业,甚至教育、养老等多个领域;刚刚跨入千亿的世茂也在3月27日表示,未来3-5年要实现商业和酒店两个业务板块的独立上市。
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介绍,实际上,早在几年前房企也试图展开多元化的布局,那时房企的选择更多的是探索跨产业的布局,例如文旅、能源、健康等。“隔行如隔山,一些跨产业的探索在一些房地产企业身上确实没有成功;例如,新湖中宝、绿景地产等先后涉足能源行业,但是效益并不如意,跨行需要时间和能力的培育,这一点是房企需要防范的风险。”该人士坦言。
值得一提的是,如今房地产企业更愿意围绕“房子”来探索多元发展,例如长租公寓、物业、物流等,换句话说,就是从简单的卖房子转化思路为如何“将房子价值最大化”。不过,从房企财报中的销售贡献来看,这些探索只是刚刚起步,“卖房子”仍是主力。